“西北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实力,是我选择来这里读研的重要原因,而在校期间感受到的细致关怀,更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来自泰国留学生周鹏的感受,道出了众多西北大学留学生的共同心声。作为深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的重点高校,西北大学以“开放办校”为引领,用专业实力与人文温度,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搭建了逐梦平台,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中国、对西安、对西大的深厚情感。
逐梦西大:因专业慕名而来,于关怀中深度融入
来自泰国的周鹏(JEENNGARM TOSSAWAT)在本科期间,就开始了自己的“西北大”之旅,而在选择硕士院校时,他依旧毫不犹豫锁定了西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查阅资料时发现,这个专业在国内排名稳居A位,课程设置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强调实践能力,对我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帮助极大。”据了解,周鹏在去年作为西北片区唯一留学生主讲人,参与了“汉教英雄会”比赛,以汉字教学为主题展开授课,“通过比赛,我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理解,也对如何用汉字教学更近了一步。”初到西安时,周鹏曾因陕西口音面临沟通挑战,但留学生办公室的老师很快伸出援手,不仅如此,“只要我们有困难,老师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周鹏与古拉丽在汉语教室上课
土库曼斯坦姑娘古拉丽(BORIYEVA GULALEK)与西北大学的缘分,始于对历史与语言的热爱。“西北大学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高校之一,尤其是在语言和历史领域,专业实力十分雄厚。”本科阶段,她便在此攻读俄语专业,毕业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史,选择继续留在西大攻读硕士。初入学时,她的中文基础薄弱,“刚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学到了第五课,我完全跟不上进度。”好在老师给予了针对性辅导,她自己也每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练发音,“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总会耐心讲解。”
如今,古拉丽不仅汉语进步极大,还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每年学校举办的国际学生文化节上,她在交流中了解了更多国家的文化;作为排球爱好者,她连续三年参加西北大学大长安校区组织的排球比赛,“去年我们女生队拿到了第二名,比赛时老师和同学在场边为我们加油呐喊,让我至今难忘。”

古拉丽作为第八届学生校长助理之一在聘任仪式上发言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学博士生巴哈(YUSUFOV BAKHODIR)与西大的羁绊,跨越了时光与国界。中学时期,兵马俑的图片让他对西安心生向往;本科就读于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时,他通过西北大学考古队的联合发掘报告,被其在丝路考古领域的学术实力深深吸引。硕士与博士阶段的学习均在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在考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是我选择西北大学的核心原因。”初到中国时,巴哈的中文仅能满足日常交流,学术写作与讨论面临不小挑战,但如今他早已适应了校园生活,学校定期组织的历史古迹走访活动也让他受益匪浅。饮食上,学校周边的少数民族餐馆解决了他的“口味难题”,“有些餐馆的食物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口味相似,西安丰富的饮食文化也让我倍感舒适。”

巴哈在契纳尔特佩遗址考古活动中为学生解答疑惑
马来西亚华裔黄于绮(WONG YU QI)与西大的故事,始于对历史的热爱。“我从小就喜欢读中国历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太多吸引我的文化符号,所以当初选择学校时,我专门考虑西安的高校。”本科阶段,她就就读于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学习,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脉络与商业文化传承。”本科四年的学习让她对西大的教学质量与校园氛围产生了深厚感情,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继续留在西大,攻读应用经济学硕士。

在西大,黄于绮的校园生活丰富而充实:作为经管学院羽毛球院队成员,“体育馆”成了她的“秘密基地”,每周会去体育馆训练3次的她,“在这里认识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朋友,我们一起训练、一起参加比赛,创造了非常多不一样的回忆,是我西大时光里最珍贵的事情”。同时,担任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的她,经常带领大家参加校园活动,积极组织同学参加运动会和学院比赛;在文化节上展示马来西亚的美食文化;上学期还牵头组织了西北大学北校区羽毛球比赛。饮食上,她从最初不习惯西安的重油重辣,到如今时常光顾面馆和路边烤串,“现在已经非常适应并爱上了西安的美食。”

黄于绮在西安市第三届“悦西安 阅中国”讲中国故事演讲比赛暨外事口译大赛(演讲组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聚力育才:西大搭建国际教育合作“新桥梁”
“依托西安的地缘优势与多学科集群特色,我们已与中亚4国29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形成‘学术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培养+政策咨询’的全链条协同发展格局。”国际合作部(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部长(副院长)兼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何玮,这样介绍西北大学在国际教育合作领域的布局。
作为深耕“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的高校,西北大学自1965年开启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以来,已培育2万余名留学生校友,他们活跃在全球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留学生的成长与认可背后,是学校对国际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与扎实投入——在国际人才培养上,学校打造了“国际学生考古团队”“丝绸之路贸易人才摇篮”“文化交流使者摇篮”三大特色品牌,85%以上的国际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西北大学也成为陕西培养中亚五国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

国际合作部(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部长(副院长)兼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何玮
为给留学生搭建优质学术资源与成长路径,学校一方面积极“引进来”:2021年设立全国首个文化遗产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北大学萨兰托文化遗产与艺术学院(简称“安莱学院”),将意大利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校园;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2024年成功设立陕西省首个吉尔吉斯斯坦海外分校——西北大学-吉尔吉斯斯坦拉扎科夫国立技术大学比什凯克分校,以“2+2”模式,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同时,学校还以“硬件支持+软件赋能”模式,由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援建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第95综合中学,进一步拓宽国际教育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此外,西北大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三年共选派15名硕士研究生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联合培养,为留学生搭建了“双向流动”的学习平台。
在师资建设与课程体系完善上,学校同样投入大量资源。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与科研平台,引进英国、新西兰、意大利等国的长期外籍专家在校工作。其中英国籍专家罗宾·吉尔班克博士荣获科技部“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外国专家”及“西安市荣誉市民”称号,另有4名外籍专家荣获“三秦友谊奖”和“西安市政府友谊奖”。同时,支持本土教师赴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海外高校参加短期研修或“双一流”能力提升项目,教学、管理团队的国际化理念持续强化、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课程方面,学校将开引入80学时的国际胜任力培养系列课程,涵盖国际胜任力需求概述、国际组织认知、全球视野拓展、核心能力培养及国际组织实务能力建设工作坊等模块。依托完全学分制下的通识课体系,在各专业院系开设专业英语、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等课程,助力留学生提升专业能力与跨文化交流水平。
从黄于绮、周鹏到巴哈、古拉丽,每一位留学生在西北大学的成长故事,都是学校国际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缩影。未来,西北大学将继续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质增效,内涵发展”为来华留学教育指导方针,助力打造“留学西大”品牌,持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丝路精神、全球视野和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而不懈努力,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丝路起点收获知识、实现梦想,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使者。
原文链接: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9/22/WS68d0e809a310f07257749c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