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西北大学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参观者介绍该校地质学系师生发现的猛犸象化石。
本报记者 杜玮文/图
西北大学博物馆自2012年开馆以来,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厚的学术资源吸引着参观者。10月19日,西北大学博物馆内,“汉并天下”瓦当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博物馆宣教部部长王雨曦介绍,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最前端的挡片,兼具遮挡和装饰的作用。博物馆所展览的“汉并天下”瓦当是西汉时期建筑的代表,象征着西汉统一全国、长治久安的历史意义,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美工艺,还承载着中国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是西北大学博物馆展示藏品中的亮点之一。
2024年,西北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昆明鱼化石、“汉并天下”瓦当和“井真成墓志铭”成功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学教材,成为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历史与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些藏品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生物学知识,进一步彰显了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西北大学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有校史馆、地球馆、生物馆、丝绸之路考古馆、历史馆、贾平凹文学馆等6个常设展馆,藏品超过2万件,涵盖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这些丰富的文物和标本彰显了人类历史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地球生物的演变。
地球馆内,昆明鱼化石广受关注。博物馆科普部部长白琳介绍,昆明鱼是寒武纪早期的一种脊椎动物,生活在5.3亿年前。有着眼睛、鳃和心脏等基础器官的昆明鱼,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昆明鱼作为脊椎动物的祖先,证明了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这一发现推翻了以往的理论,将脊椎动物的历史提前了5000万年,为生命演化史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西北大学博物馆与学校的地质学科有着深厚的联系。1939年创立以来,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地质学人才,为国家的石油地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博物馆与地质学科的合作,使其能够展示大量珍贵的地质标本,尤其是昆明鱼化石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藏品。这些藏品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了解地质与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还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在构造地质、早期生命演化、前寒武纪地质、造山带与盆地、新生代地质与环境、含油气盆地地质、油层物理和油藏地质以及黄土研究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00余项。博物馆通过展示这些成果,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重要性及其对生命起源与发展的贡献。
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依托古都西安的历史优势,重点研究周秦汉唐文化、丝绸之路考古等领域,为新中国文物事业培养了6000余名人才,也为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西北大学博物馆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讲座、展览和互动活动,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知识的力量。2024年,博物馆推出“文明之光”科普主题活动,已深入省内3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聆听讲解和互动深入了解历史与自然,增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开馆以来,我们利用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已接待超过100万名观众,举办了上千场讲解活动,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西北大学博物馆负责人刘杰说。
原文链接: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10/29/content_1138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