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更为优异的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陕西引起热烈反响

征程万里阔,蓝图再铺展。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磅礴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全会精神在陕西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交出更为优异的答卷。

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传承弘扬西迁精神,坚持国际视野看交大、国家战略看交大、跳出交大看交大,深刻认识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十五五’战略目标、战略路径、战略举措,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以‘强基础、促融合、深改革、扩开放’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地方发展、融入产业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说:“全会提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将全会精神深度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中,高质高效谋划‘十五五’时期学校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切实服务好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新的贡献。”

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提到“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让汉中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珊深感使命在肩。陈珊表示,“十五五”时期,汉中市将锚定科技强省建设目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扛牢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做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实施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等“六大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链条,推动企业和高校人才双向流动、联合创新;实施一批一体改革试点,制定一批政策制度,创建一批科创平台,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我省‘十五五’时期接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刘创社表示,“近年来,陕西省在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聚焦我省未来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突出问题,立足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实际,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突出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这给了我们更足的信心。”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马鞍桥村党支部书记叶涛说,近年来,马鞍桥村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带动群众增收,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村容村貌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时期。马鞍桥村将进一步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四级调研员廖佳楠说:“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我们将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局中考量和谋划,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未来,我们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会强调,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对此,宝鸡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贾文丽深感责任重大。“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是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贾文丽表示,将构建协同联动格局,将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大格局;推进新兴领域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筑牢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根基;深化推进党建赋能,以党组织为纽带引导企业协同推进项目对接、科技攻关;提升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动形成“15分钟服务圈”。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全会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为我们做好稳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渭南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杜文杰表示,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方面,渭南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紧扣“稳岗位、促匹配、扩增量”目标,系统施策、精准发力。渭南还将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防返贫监测对象等群体全面纳入就业技能培训范围,以跨省协作为契机、精准服务为支撑,组织引导南下季节性务工;通过推动建设“15分钟就业圈”、零工驿站、特色劳务品牌等举措,全方位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吴莎莎 李欣泽 郭妍 郭诗梦 段承甫 董剑南 刘居星 周明)

原文链接: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22572.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档案为证 我们从这里出发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