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看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其中第二集《文以载道》开篇就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缙云黄帝祠宇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让我深受触动。
陕西黄帝陵和浙江黄帝祠宇遥相呼应,它们和良渚遗址都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精神标识与考古遗存相互印证,建立起认定文明标准的综合方案。
先哲对何以文明早有深邃的思考,总结起来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文明观的三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是通天,即文明的天之道。先民观象授时,制定历法,将实时运行的规律转化为农耕社会的节律,即为判定文明标准的天之道。如良渚瑶山遗址,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观察天象之地。良渚先民可以准确把握一个回归年的周期,更据此指导百姓根据农时进行农业生产,为稻作生产提供精准的时间标尺。
第二条标准是顺地,即文明的地之道。地之道又可分为营建大型城市和大型公共工程两项要素,衡量的是社会组织能力。东南的良渚古城、中原的陶寺古城、西北的石峁古城都是因地制宜建设的大型工程。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依托地形、水文生态,因势利导构建起山、水、城、田、湖等大型复杂城市系统,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文明智慧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第一城”。
第三条标准是知人,即文明的人之道。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和谐有序的社会规则是文明标准的人之道。良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玉器礼制文化,是文明标准人之道的具体表达,体现了天圆地方和三才贯通的宇宙观。而神人兽面图像,学者多解读为良渚统治者借此完成沟通天人的仪式,建立起系统的宗教信仰体系,同时又以礼制凝聚社会,维护社会和谐有序。
原文链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10/19/content_3859574.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