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笔 数据为墨 陕西绘就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图景

秦兵马俑碎片在虚拟空间完成精准匹配、西安城墙通过三维建模筑起“数字防火墙”、汉中藤编的数字建档与众创平台……在9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上,陕西以科技为笔、数据为墨,铺展出一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图景。

数字化碎片匹配“拼”起兵马俑

“以往修复一个兵马俑碎片,要花3到6个月反复尝试,还可能造成文物二次损坏。现在用我们的数字化碎片匹配技术,3天就能出精准方案。”在兵马俑数字化展区,西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康介绍了西北大学为考古修复难题提供的“科技解法”。

团队提出“考古发掘同步数字化”方案:先对兵马俑碎片三维扫描建模,再用算法提取断裂面特征,在虚拟环境中匹配,最后将结果整理成带编号的指引手册,专家按手册即可直接拼接,省去试错环节。

该技术攻克了计算机领域的“NP难”问题——传统方法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三维模型断裂面的识别与匹配。李康解释,团队通过“双重分类”策略拆解难题,先依据已有的秦俑三维形态,将碎片按身体部位分类;再根据碎片表面特征,划分其所属的陶俑类型。两步筛选后,待匹配的碎片集合大幅缩小。

不仅如此,这项文物虚拟匹配技术还适用于陶瓷、陶器等形态不发生改变的刚性文物;而纸张、丝绸等易变形文物,则需搭配边缘识别技术使用。李康说:“目前技术已在秦俑修复中验证效果,未来还计划向更多刚性文物修复场景推广,助力考古工作更高效、更安全。”

数字平台“一张图”守护文化遗产

在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信息平台展区,不少人对这个数字化的“历史信息档案库”很感兴趣。平台覆盖了历年来大西安区域内16类数百层空间基础与专题信息,收集、整理、编汇了自原始社会至近现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字、图件和视频等资料。

平台构建时间、空间、文化三维动态模型,整合周秦汉唐等朝代遗存数据,形成“一张图”文脉图谱。通过GIS叠加分析、动态图斑与机器学习技术,建立遗产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实现保护范围标准化落位与建设性破坏行为预警,提升遗产环境管理的精细化与安全性。

“例如某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所处的位置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平台‘一张图’便可以结合历史影像地图、灾害信息和GIS地理信息图信息,对自然灾害进行分析,进一步制定系统整体的保护措施。”工作人员周芷欣介绍,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文化遗产、建设项目等进行多要素叠加分析,使城市建设活动避开遗产核心保护范围。

数字建档让非遗如何传承有了答案

在非遗展区,展台上各种藤条编织的手工艺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藤条在这里既能制作成传统样式的椅子,也能变为现代元素的提包。陕西理工大学开展的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编织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虚拟创新项目,为非遗如何传承给出了答案。

“我们把汉中藤编作品进行逐一拍照,详细记录它们的编法和花纹,然后对这些藤编作品进行扫描,再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同时,我们还会将老手艺人的编织过程拍摄下来,利用3D建模技术,模拟藤条‘穿插行进’的过程,生成动画视频,这样方便感兴趣的人跟着学。”陕西理工大学学生王梦瑜说,这种方式解决了此前汉中藤编师徒传授不具系统性、活化推广欠缺实效性等问题,让这项技艺可以实现数字化保护和活态化传承。

不仅如此,随着市场需求的更新迭代,藤编作品的样式也在不断创新,而一些传统样式的藤编作品由于不受年轻人喜爱,往往会随着老手艺人一同“离去”。在平衡产品的传统与创新上,这些“数字档案”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数据库里已经收录了80多种藤编技法,并且对400多种作品进行了数字建档,之后我们还会不断收录新的作品,这样不仅让技法传承下来,也能通过作品的变化,让大家了解汉中藤编的历史。”王梦瑜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搭建众创平台,将藤编的花纹、骨架等元素上传至平台,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灵感进行重组,让非遗传承不断创新。


原文链接:

国际在线 https://sn.cri.cn/n/20250918/afd31cf8-d288-cc33-f58a-5c1a6586809a.html

三秦都市报 https://epaper.sanqin.com/html/202509/18/content_919403.html


2025国际青春诗会诗歌交流活动在西安举办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