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为诊疗癌症等遗传疾病提供新思路

后基因组时代突破性进展 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为诊疗癌症等遗传疾病提供新思路

北京时间1月28日凌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组严健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解析非编码DNA突变对转录因子结合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该团队成功利用SNP-SELEX技术,分析人类基因组中近10万个常见的非编码位点突变对270个转录因子蛋白质结合的影响。研究成果为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进展,为全面、快速解析代谢疾病、癌症等遗传疾病的分子机理,寻找诊断、治疗的靶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策略。

2013年,严健在JussiTaipale教授指导下发明了HT-SELEX技术。2015年,严健、任兵、Jussi Taipale教授再次联合提出改进HT-SELEX方法。研究团队利用该方法,定量分析了270个转录因子,在与95,886个非编码SNP结合时,不同等位基因序列(allele)与其结合强弱的差异,并记录了量化这些差异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为解释疾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之前的类似研究都是以单个或几个突变作为对象,这样要完全了解2型糖尿病这样同时受到几百上千个突变影响的复杂疾病,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大大阻碍了开发治疗手段的进程。而这项研究一下子就解决了近10万个突变的分子机制问题,是一项重大突破。”严健说道。

任兵表示:“目前我们的研究只包含了270个转录因子的SNP-SELEX数据,相比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的1200-2000个转录因子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因此,我们的研究还会继续,期待能够全面了解非编码SNP的分子功能。”

严健介绍:“以此为基础,我们相信类似的研究手段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遗传疾病的研究中,包括肠癌、前列腺癌等,将对解释这类疾病的遗传特性,找到临床诊断的分子标记物等工作都具有建议和指导作用。”

该成果由中国西北大学、美国、瑞典等科研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是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自成立以来的首篇Nature杂志论文,也是以西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和Science正刊发表的第16篇论文,是学校科学研究多点突破的标志性成果。

近年来,西北大学在持续推进“一院一策”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打破学科边界,围绕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术协同创新,加快论证推进相关学科大部的建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作为学校首家学部制试点单位,立足“大健康”学科集群,凝练和突出生物与医学学科优势特色,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逐步形成了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彰显西大特色的“大健康”学科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原文链接:http://www.cnrmz.cn/xwzx/202101/t20210128_1428796.html

< 上一篇

西北大学科研团队《自然》发文:推动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遗传病的分子机制

西北大学科研团队:推动揭示2型糖尿病等复杂遗传病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