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我校联合主办,区域国别学院承办的“人工智能+与世界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编委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4家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世界史研究的前沿话题,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田明纲,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张安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开幕式和研讨环节分别由我校区域国别学院韩志斌教授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科执行主编柴英主持。
田明纲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我校世界史学科的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希望与会专家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我校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张安民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世界史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变化,推动学术创新与发展,为世界史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研讨环节中,专家学者们围绕“人工智能与世界史研究的结合”“区域国别学与世界史的关系”“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期刊的发展”等多个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与独特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学界需要携手共进,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推动世界史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在关于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专家们积极建言,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如应拓展选稿范围,吸纳更多优秀研究成果;加强青年学者扶持力度,为学科发展培育新生力量;保持刊物的开放性与学术性,不断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价值等。我校区域国别学院王铁铮教授强调,期刊应在“点”与“面”之间保持平衡,既要关注重点研究领域,又要拓宽视野,扩大选材范围,以更好地反映世界史研究的全貌。柴英对专家们的建议作了积极回应,表示将认真研究并充分吸纳这些建议,以推动刊物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张安民在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为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的建设以及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学术期刊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创新,为推动世界史学科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次“人工智能 + 与世界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世界史》编委座谈会的成功召开,为人工智能与世界史研究的深度融合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为世界史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学术期刊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场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