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锋教授阐释“文本-文献学”范式价值

4月27日,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知行讲席教授王海锋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作了题为“以经典文本阅读激发思想活力——基于‘文本-文献学’范式的历史考察”的专题讲座,哲学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王海锋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自觉,重点探讨了原创性方法论体系的建构问题。该体系包含现实性、对话性、文本-文献学以及中国化四种研究范式。其中,中国化范式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独特价值,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则更具基础性地位。

王海锋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三大特征:文本未完成性、论证论战性和传播复杂性,据此提出五维阅读体系(马克思原著、中共理论文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著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中西哲学经典),以提升研究深度。他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划分为:1949-1978年理论大众化(教科书主导)、1978-2000年学理回归(“回到马克思”转向)、2000年至今实践对接(文本与现实互动)三个阶段。 在经典解读方法论上,王海锋提出“三位一体”研究范式——文献学基础(版本校勘)、解释学循环(语境阐释)、现实观照(理论创新)。这一范式既避免本本主义与实用主义极端,更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撑,在历史学(唯物史观的整体视角)、政治哲学(公平正义理论)、文化研究(共同体机制)等领域展现出显著解释力。

讲座结束后,王海锋教授就哲学大众化问题、跨学科研究方法论问题、经典诠释学问题等与参会师生们展开了深入交流。

现场

< 上一篇

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

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做客我校“侯外庐学术讲座”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