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我校“考古学教师团队”入选。
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举措。同时,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成功通过认定。“考古学教师团队”此次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继“基础地质学教师团队”“计算机类专业核心基础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教师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之后,西北大学第四支获此殊荣的团队。
“考古学教师团队”由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教学名师陈洪海教授领衔,共有成员1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人,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人次,团队老中青新结构合理优化,学术方向交叉优势明显,是一支师德师风优良、梯队传承有序、育人成效突出、科研创新卓越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长期以来,团队主动面向国家高等教育与考古事业重大需求,始终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扎实、创新能力卓越、国际视野广阔、家国情怀深厚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团队引领学科首创了以文化遗产价值为核心的认知、保护与传承“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构建了基础拔尖、前沿研究、专业应用、国际联合的分类分层育人体系,完善了以考古学概论等主干金课为“一核心”,中国考古与丝绸之路考古等专业特色课程为“两主线”,以科技交叉、人文素养、前沿国际为“三模块”的课程矩阵体系,并创新了思政引领、课程创新、平台拓升的考古学“一三三”实践育人体系。近五年来,团队成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国家一流课程5门、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1门及教学团队1个,在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三等奖各1项,入选教育部主题案例1项;指导的学生获全国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金奖1项、全国基层就业卓越奖1项、“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及银奖3项、陕西省优博论文2篇。聚集国家战略需求,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多年以来,团队聚焦中华文明与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开展文明起源与周秦汉唐考古、丝绸之路考古、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阐释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从“文化认同”走向“国家认同”的历史轨迹,厘清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西大方案”。团队先后获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2项,入选“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6项,出版高水平专著14部,在《考古学报》《PNA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成果获评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甘肃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主持考古发掘项目曾5次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团队始终牢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确立了“教育支撑行业、赓续红色血脉、助力文明互鉴”的社会服务工作思路,团队依托国家文物局文博干部培训基地,承担全国考古领队班、陕西省市县文物局长培训班等行业骨干培训624人次,助力该基地评估荣获全国A级;积极参与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工作,招收28名文博机构行业骨干攻读博士;主动融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推动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获评全国十佳示范项目;全面投入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撒马尔罕分中心、铁尔梅兹分中心建设,中乌合作成果列入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为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强劲的“西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