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学韵·长安逐梦|留学生巴哈的西大时光:以考古为桥,连接两国文明

“西北大学像‘桥’一样,连接着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跨国交流’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巴哈(YUSUFOV BAKHODIR),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自己与中国、与西北大学的不解之缘。今年37岁的他,正处于博士四年级,深耕考古领域的同时,也成了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巴哈在西北大学博物馆向记者介绍中乌联合考古合作活动

缘起丝路:从心向往之到西大逐梦

巴哈的中国求学路早有铺垫。中学时期接触的中国历史知识,让他对拥有兵马俑等众多名胜古迹的西安心生向往。本科就读于国立东方大学时,他便主修中亚历史并学习了中文。

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考古所的合作,更让他与这所学校结下了缘分——本科期间,他通过西北大学考古队的联合发掘报告,对这所学校的学术实力产生浓厚兴趣,2015年,他毅然来到西北大学,攻读历史系世界史的硕士学位。2018年巴哈回国工作,但因依旧被西北大学的深厚底蕴吸引,一年后再度重返,开启了在西北大学博士阶段的学习。

巴哈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实验室做实验

深耕求索:在差异中适应 于交流中融入

初到西大时,巴哈也面临过挑战。2015年9月第一次踏入校园,虽然学校优美的环境和老师专业的教学让他惊喜,但中文水平不足让他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一度只能依赖英文。“多亏了老师的帮助和日常与同学、当地人的交流,我的中文才慢慢进步。”巴哈说,如今他早已适应校园生活,最常参与学校为外国留学生安排的活动——跟着老师和同学走访具有文化特点的名胜古迹,在实地感受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巴哈初到西安时的另一重体验。“中国人爱吃辣,我们不太习惯。”他笑着回忆,去饭馆时,店家口中的“一点点辣”对他来说依旧很辣。不过现在,西安丰富的饮食选择让他倍感舒适,“这里除了中餐,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饭馆,有些食品和我们国家的口味相似。西安对外国人饮食来说也是比较合适的。”

在学术道路上,导师张明给了巴哈极大的助力。2022年,研究古代DNA相关领域的张明老师入职西北大学,两人因学术结缘。“张老师研究的古代DNA领域,对考古太有帮助了。”巴哈坦言,从判断古动物的种类、年代,到给予具体的咨询和判断,张老师的专业知识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支持。

联结文明:两国合作考古的交流印记

让巴哈非常自豪的是,母校西北大学与自己的祖国早有深度合作。自2009年起,西北大学就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相关机构、考古所等开展合作,十余年间的联合发掘,取得了不少亮眼的研究成果。“西北大学的考古专业在国际上都很有知名度。”巴哈表示,如果向家乡的朋友推荐留学学校,他一定会优先介绍西北大学,“这里不仅能学好中文,考古、地理等专业实力都很强,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

图中第一排右一为巴哈参加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契纳尔特佩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2025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巴哈作为中乌联合考古队成员,参与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契纳尔特佩遗址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此次活动中,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乌尊区40余名中小学生、迪诺大学历史学院10余名本科生走进这座古丝绸之路上沉寂千年的遗址,巴哈与唐云鹏、Komiljon博士一同向学生们介绍契纳尔特佩遗址的相关情况,详细讲述中乌两国考古学家联手从推土机的铲子下把遗址“抢回来”的故事,以及2019年以来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该遗址开展科学考古调查、发掘的过程与重要发现。学生们还在考古队员陈新儒带领下进入发掘区,近距离参观遗迹与出土文物,感受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魅力。

从对中国历史的向往,到成为西北大学的博士生,巴哈以历史文化为纽带,在求学路上不断探索。而他的故事,也是西北大学推动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


原文链接: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09/15/WS68c784c5a310f07257748649.html

周人崛起的文明史意义(博古知今)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