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天山到阿尔泰,他们发现千年葬俗的跨国传播

在俄罗斯阿尔泰的深山之中,一群人正经历着与众不同的野外生活:日常饮水取自附近的冰河融水,三餐是简单的荞麦饭、通心粉和黑面包,洗澡则需要鼓足勇气跳进刺骨的山涧……

这不是户外爱好者的探险之旅,而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联合考古队的日常。近日,这支联合考古队在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克拉斯诺晓科沃区奇列塔村墓群顺利完成年度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了一种与中国北方葬俗高度相似的“头蹄葬”,这为研究古代欧亚草原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22D04?e=.jpg

联合考古队在俄罗斯阿尔泰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带着学术问题去考古

阿尔泰山横跨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四国,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阿尔泰山同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部,欧亚草原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至少从距今5000年起,东西方的考古学文化就在此交汇。“我们此次考古想要研究早期铁器时代的阿尔泰山和中国其他区域,特别是东天山之间的关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讲师牧金山介绍。

长远来看,研究阿尔泰山和东天山早期铁器时代遗存的关系可以深化两大领域的认识。首先是月氏的考古学研究,西北大学在东天山地区连续进行了20余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以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初步确认,公元前5世纪至前2世纪期间分布于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遗存很可能就是《史记》《汉书》等文献中记载的月氏遗存。与此同时,不少苏联、俄罗斯学者认为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山的巴泽雷克文化是月氏遗存。

“所以我们现在想要弄清楚的是东天山和阿尔泰山在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遗存之间关系,他们到底是人群的直接迁徙、物质遗存的传播还是观念的扩散。”牧金山解释道。

第二个则是阿尔泰山-天山区域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一直通过丝绸之路和外界沟通,也是通过丝绸之路,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和文化不断进入中国,被中华文明吸收融汇,成为中华文明有机体的一部分。

“阿尔泰山和天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必经区域。这一区域在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一区域,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了怎样的交流互鉴?我们希望通过与阿尔泰国立大学的考古合作,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牧金山进一步解释说。

A6A6?e=.jpg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与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联合考古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今年已经是西北大学和阿尔泰国立大学进行联合考古工作的第二年。去年,双方就巴泽雷克文化墓葬为主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今年则是调查和发掘同时进行。

偶然发现“头蹄葬”

此次联合考古工作期间,考古队系统发掘了4座墓葬,其中3座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分别归属于巴泽雷克文化、卡拉-科宾类型和尕尔干塔类型;另一座则属于中世纪的斯罗斯特金文化。

“这也反映了阿尔泰山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强盛。”牧金山介绍,其中墓葬规模最大的属于巴泽雷克文化,该文化在早期铁器时代不断向外迁徙扩张,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影响力,它可能直接沟通起了古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此次发掘,令国内学者关注的则是卡拉-科宾类型和尕尔干塔类型墓葬,尽管二者在阿尔泰地区均非主流文化类型,但与中国相似的葬俗让研究者感到兴奋。其中,卡拉-科宾类型墓葬流行石棺葬具,其特点可能与中国新疆地区的石棺葬存在关联,“因为新疆地区同时期有大量的石棺葬。”牧金山补充道。

尕尔干塔类型墓葬即国内学界所熟知的“头蹄葬”。“刚开始我们都以为那块区域是个空的,从地表来看,墓葬规模很小,我们甚至以为是小的祭祀遗存。”牧金山回忆,等大家把其他墓葬发掘完了,才抽调人手清理小墓葬,可当大家看到马头、羊头等遗骸时,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C68E?e=.jpg

考古人员发现“头蹄葬”。受访者供图

“头蹄葬”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墓室或墓坑中,只随葬动物的头部和蹄骨(有时也连着皮),而舍弃了动物的躯干、内脏和大部分肉,来象征性地代表一整只动物,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或使用。

“这种葬俗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区十分流行,且中国北方的同类习俗年代更早。”牧金山称,早期阿尔泰山跟中国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有物品的直接交换,也有人群的迁徙。团队推测这是受到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也就是说阿尔泰和中国北方之间在早期铁器时代交流沟通,有一个途径是通过卡拉-科宾类型和尕尔干塔类型人群的迁徙实现的。”牧金山说。

难忘的异国考古经历

对于第一次走出国门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鞠欣龙来说,这段异国考古经历既充满惊喜又饱含艰辛。“刚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确实很激动,有机会出国学习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当我们到了考古现场才发现,这与国内考古挖掘完全不同。”鞠欣龙回忆,联合考古队在古墓葬附近的无人区搭建帐篷,在没水没电的环境中持续工作了18天。

8B88C?e=.jpg

联合考古队成员前往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因为考古发掘的现场距离市区较远,团队成员平时的吃饭、洗澡用水都靠冰雪融化形成的河流解决。“吃得最多的是罐头和黑面包,到最后大家都馋的不行了。”鞠欣龙告诉《中国科学报》,让队员最难忘的还是洗澡,尽管他们已经挑选了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下河,但刺骨的冷水还是让人难以忍受。

A7D9?e=.jpg

联合考古队成员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在工作期间,中俄两国考古队员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我们对所有的发掘遗迹都进行了三维建模,这一方法虽然在国内已经习已为常,但在俄罗斯还处于新兴阶段,这项技术也在相互的合作中被对方所吸纳。”牧金山回忆。

工作之余,两国队员的日常互动更成为荒野中的温暖记忆。“我们总是分享自己带到营地的茶叶、榨菜、老干妈辣酱,俄方队员则拿出珍藏的泡面、水果罐头、蛋糕等食物,在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互帮互助,留下难忘记忆。”鞠欣龙感慨道。

俄方领队、阿尔泰国立大学教授彼得·康斯坦丁诺维奇也对双方的合作表示欣慰。"此前,在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贵族墓中出土了中国铜镜、丝绸和漆器,说明早期铁器时代阿尔泰游牧社会可能稳定的从中国进口‘奢侈品’。今年与西北大学合作发掘的四座游牧墓葬,证实了公元前5-3世纪内亚游牧民族频繁的跨区域交流。明年我们将继续合作发掘巴泽雷克文化贵族墓,进一步探索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彼得·康斯坦丁诺维奇介绍。

“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在阿尔泰国立大学揭牌联合研究中心,明年计划举办以阿尔泰山和天山区域为主题的国际考古学术会议。”牧金山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未来会坚持“大范围系统区域调查与小规模科学精准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坚持东方视角,通过多学科结合,研究古代中国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互动关系,高质量输出跨国考古的“中国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508/17/WS68a12925e4b0cb2d1eedc1fe.html

暑期红色文旅热度持续攀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