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世界文明兴衰录”等7门大思政“金课”在选课系统开放不久,450个名额很快被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抢空。
学校及时回应同学们的呼声,调配教室资源,将课程规模扩大到940人,名额很快再次被抢完。
大思政“金课”为何如此受欢迎?
名师荟萃 深挖课程内涵
讲好课,关键在教师。
10月30日,西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批火爆的大思政‘金课’依托学校地质学、考古学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及120余年丰厚校史资源,分别由国家级人才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年度影响力人物等领衔,教学团队包括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26名国家级人才,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相关学科知名专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团队等。”
大思政“金课”“地球科学的使命与新征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赵国春领衔,教学团队中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赖绍聪等知名专家教授。舒德干说,大思政课应该避免空洞说教,最好跟每门专业课的科学内涵紧密地融为一体。
课堂上,舒德干和团队老师围绕“地球科学如何坚持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主题,系统讲述西北大学地质学代表人物、重大成果及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贡献情况,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勇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远大志向。
讲授大思政“金课”“延安革命文物‘说’”的赵景龙是团队里的青年教师。他说:“我是老师,也是学生。我们团队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和多位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教学标兵,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
思政入魂 厚植家国情怀
“把一门专业课与思政课结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知识教育和价值引领契合点。”西北大学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各门课程教学团队反复讨论,提炼、升华出一系列思政点。这些思政点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不见其形却有滋有味。
“信享天下,智创未来——程序设计概论”这门大思政“金课”从小故事、大事件切入,贯穿“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主线,引导学生在理解程序设计基本概念和原理、应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刻领悟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素养,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整个课程一共17讲,每一讲都有对应的思政要点。比如第一讲‘解码数字大脑——冯·诺依曼架构中的协同智慧’,这里的思政要点是团队协作,第三讲‘程序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的规则意识’,思政要点是精工求实。”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冯筠教授说。
大思政“金课”“生物‘智造’美好生活”讲述生物“智造”与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郭媛教授告诉记者:“我们把思政内容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确保课程既能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又能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爱党爱国情感。”
创新理念 用活校外课堂
依托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学校把校外优质育人资源导入校内,汇聚成育人合力。
“延安革命文物‘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以“见物、见人、见故事、见精神、见理论”为逻辑,引导学生弘扬延安精神。
“课程每一讲都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把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交给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洛川会议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的同志,请他们线上讲述文物故事。”课程负责人说,学校老师在剩下的时间里,讲深讲透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历史思维能力,多维度形成独立的党史认知框架。
大思政“金课”“光芒在这里闪耀——西北大学英模十讲”中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室听完英模事迹后,教学团队会带领学生走进学校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丝绸之路考古馆、郭峰事迹展厅以及西北联大影壁和塑像群,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感悟,与英模人物“对话”,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大思政“金课”“世界文明兴衰录”从希腊罗马古文明讲到中世纪欧洲和近代工业革命,从农耕时代帝国争雄讲到十月革命和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局势,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世界文明形成、演变及发展规律。
“思想引领、学科支撑是7门大思政‘金课’的鲜明特点。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已有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承担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课程提供了坚实支撑。”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说,在开设首批大思政“金课”的基础上,学校将继续深入挖掘学科、队伍、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好课育新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原文链接:
陕西日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511/11/content_924192.html
西部网:http://edu.cnwest.com/jyzx/a/2025/11/11/23234222.html